從小到大,我們順著社會期望,認真讀書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、談場正常的戀愛、走入婚姻、生兒育女…然而一路走來,哪些事情是妳真的想做的,妳又為了走在所謂「正確」的道路上,放棄了多少夢想。《媽媽不只是媽媽》作者金雅緣以自身經驗分享,要當一個「好媽媽」,必須要先跳脫出所謂「好媽媽」的框架。唯有不再執著於「好媽媽」的標準,才能真正享受當媽媽的人生。
遇見更好的自己
一直以來,我的生活沒什麼太大的煩惱。當學生時,是個用功讀書的模範生;聽人家說讀名校比較好,拚命努力擠進名校窄門,也如願考上了理想中的好學校。進入大學後,接著開始替未來的職涯規劃鋪路,認真地把該修的學分修好修滿,考了一堆「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用」的證照。
看到身旁的同學都休學一年去學英文,說是英文能力好比較容易找到工作,於是在大三時「跟風」休學了一年花時間把英文學好,也順利在大學畢業前找到工作。工作了一段時間後,聽人家說「女人最好在三十歲前把自己嫁掉」,在三十歲那年冬天,步入婚姻;翌年,懷孕生小孩。
等到懷孕肚子慢慢變大後,身旁的親友紛紛開始關心:「孩子之後打算給誰帶?」時代不同了,現在的女性不再像過去一樣,結了婚生完小孩後就辭職在家當家庭主婦。
「書讀那麼高,辭職在家帶小孩多可惜啊!」
就連娘家媽媽也是強力支持我回公司上班,雖然心裡放不下才剛學會走路的孩子,但看到身邊的同事朋友也都是職業婦女居多,猶豫了很久還是決定重返職場上班。
我的人生可以稱得上是所謂的標準「模範人生」,像這樣當個模範生似乎也沒什麼不好。
至少在別人眼裡看來,這樣的人生可以說是「零錯誤」的人生。雖然也常常會在心裡懷疑:「這樣的人生真的是我想要的嗎?」卻又不斷安慰自己:「人生本來就是這樣,別人不也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嗎?」
生完老二後,我曾試著想像自己十年後的樣子。十年後的我,會怎麼樣?就像學生時期的我,會想像自己讀大學的樣子;讀大學時,會想像自己成為粉領上班族的樣子;有了工作後,會想像自己在職場上順利升遷、平步青雲的樣子;結了婚後,會想像自己生完孩子、為人母的樣子。
(延伸閱讀:【情商小姐】30歲前結婚都是在還債?幸福婚姻的修行)
雖然無法預測未來究竟如何,但前方似乎總有一條既定的道路在等著我,只要順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,就能擁有「HAPPY ENDING」的完美人生。至少,我是這麼相信的。
但在生完兩個孩子當了媽後,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對未來感到一片茫然,彷彿迷失了方向,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?
「我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?」
這個問題在我心裡並沒有明確的答案。是要像娘家媽媽一樣努力當個好媽媽,一輩子為子女犧牲奉獻?還是像公司裡的某位女主管一樣拚命認真工作,但卻為了孩子畫的全家福裡沒有媽媽而感到失落難過?不!這兩種人生都不是我想要的。
我突然想起懷孕時學姐跟我說的一段話,其實我和這個學姐的交情僅止於辦公室的點頭之交而已,某天剛好在公司洗手間裡碰到她,她看著我隆起的肚子,忽然有感而發地對我說:
「當了媽後,有時候妳可能會覺得失去了自己;當妳覺得迷失了人生方向時,要記得,永遠不要忘了要為自己而活!」
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所謂的「轉捩點」(Turning Point),學姐那天的一席話,對我來說是人生中很重要的「轉捩點」。回頭看過去的我,生活的重心並不是以自己為主,只想扮演好每一個「角色」。無論是學生時期的我、身為上班族的我、還是當媽之後的我,都只是想盡好自己應盡的本分,全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,總是把「應該」要做的事情擺在第一順位,忘了要為自己而活。
(延伸閱讀:【 趣味塔羅占卜 】塔羅Lab.研究生 我的前世欠了什麼債?)
學姐的這番話影響我很深,我開始試著把生活的重心回歸到自己身上,比起「應該」要做的事情,會先認真思考自己內心真正「想要」做的事情是什麼?也因為這樣,讓我重新看見了「角色」底下的那個真實的「我」,而不是扮演各種「角色」的「我」。
一個人如果想擁有幸福的人生,就必須拿回人生的主導權,由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,把自己當成生活的重心,為自己而活。從那天起,我不再執著於完美的角色扮演,決定要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。
美國知名專欄作家大衛.布魯克斯(David Brooks)在《品格: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》(The Road to Character)一書中曾提到,如果想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,必須要經歷過內心千錘百鍊的考驗。他同時也提到如果不想虛度此生,就必須去思考人生到底是要為了輝煌的履歷而活?還是要為悼文中的美德而活?
他所謂的「履歷」指的是外在世界的成功,追求的是撰寫出亮麗的人生履歷表;相反的,「悼文」指的是一個人內心世界最底層的核心價值,深入去探討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?這輩子希望過什麼樣的人生?「履歷」是以成就征服世界,「悼文」是以美德感動別人。
過去的我,總是為了追求輝煌的履歷而活;但現在的我,決定為了悼文中的美德而活。因此,必須要放下角色扮演的包袱,不再把自己侷限在「媽媽」、「員工」、「妻子」這些角色,而是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完整的人看待,全然地為自己而活!
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
猶記得剛進公司第一天,主管請所有同期的新同事們一起吃午餐,吃到一半時,他突然開口問道:「十年後的你們,希望自己站在講台上講什麼課?」
因為是輩分很高的主管提問的問題,不回答好像說不過去。然而,我其實並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才好,其他同期的同事們似乎也跟我一樣,於是大家面面相覷,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。
後來,主管對大家訓勉了一番,他告訴我們:「現在的你們,就好像是站在一個圓的中心點,從此刻起,你們跨出去的每一步路,都攸關著自己的人生會走向哪裡?雖然現在每個人都站在同一個起點上,但隨著目標不同、方向不同,創造出來的結果也會不同。要記得,現在所走的每一步路、所做的每一個決定,都決定著你們十年後的未來!」
主管要我們試著在心裡想像一下扇形的樣子。當位於扇形中心點時,不管往哪個方向移動,感覺似乎都一樣,不會有太大的差別;但當決定好方向後,從中心點開始往外延伸,就會形成各種不同角度的圓心角。
主管之所以會樣問,並不是要我們努力成為將來可以上台授課的講師,而是要我們先在心中規劃好明確的目標。出社會後每個人都在為了生活努力奮鬥,重點不是在於有多努力?而是在開始努力前,是否已經決定好未來要朝哪個方向前進?
直到後來,我才終於明白主管當時問這句話的用意。十年後如果想上台講課,在講課前,必須先擬定好授課主題和演講內容,也勢必得先累積某種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,努力讓自己成為那個領域中的專家才行。他這麼說,是希望我們能先規劃好未來的職涯方向,才不會工作到最後覺得自己似乎白忙一場。
主管的一席話,對我來說猶如醍醐灌頂。他的這番話其實不只適用於工作上,套用在生活中也著實令我受益匪淺。如果不想在職場上走冤枉路,就必須先決定好職涯方向;選定好方向後,開始在特定領域中努力累積專業知識。
生活亦是如此,如果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到頭來只是虛晃一遭,就必須先想好自己到底想擁有什麼樣的人生?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後,才會找到努力的方向。
坦白說,設定明確的人生目標這類的話,早已是老生常談。坊間無數心理勵志類書籍、備受景仰的歷史名人們都曾經說過類似這樣的話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要設定好明確的人生目標,但事實上要找到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不容易,因為每個人心裡想要的都不一樣,沒有一套絕對的標準答案。
有人說,要先靜下心來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,讓這些聲音引領你,帶著你找到人生的目標。但當我試著練習傾聽自己的內心時,心裡卻冒出了各種不同的聲音,反而更無所適從,不知道該如何是好。針對這個問題,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(Christensen)提出了實用的建議,他把找到人生目標的方法拆解成具體三大步驟。
首先,第一步是想好「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」。
當人生盡頭走到盡頭時,我希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?但這裡指的並不只是去描繪出最終理想中的自己,而是在每一個人生的重要階段,設下階段性的小目標,然後盡全力去完成它。這麼做是為了能夠適時地調整修正方向,透過小目標的設定,不斷去思考自己到底希望活出什麼樣的人生?我會是什麼樣的我?
有了孩子後,我越來越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。我時常在想:「假如將來哪天我離開人世了,當孩子想起我時,我希望他們記憶中的我是什麼樣的我?」我希望孩子將來長大為人父母後,當他們也跟我一樣對未來感到迷惘,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時候,他們想起我時,能夠這麼說:「媽媽應該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吧?不過她看起來很幸福呢!」
我希望他們記憶中的我是幸福的,當他們想起我時,我會是他們心靈的避風港。
第二步是「全心投入」。
如果不希望目標到最後只是淪為空想,就必須全力以赴想辦法努力完成。如果我希望孩子想起我時,是我幸福的樣子,那麼我就必須努力讓自己每天都過得幸福快樂。從每天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開始,時時刻刻用心去感受那些細微近在眼前的愛與幸福,把讓自己變幸福的方法擺在人生的第一優先順位。
最後是「找到衡量的標準」。
必須要有一套衡量的標準,來檢測目標的達成狀況。有了明確的衡量標準後,才能夠隨時檢視自己是否走在實現目標的軌道上?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睡覺前,在心裡問問自己今天過得快樂嗎?滿意就表示符合標準,但如果回答是否定的,就需要靜下心來好好自我檢視。
先描繪出自己心中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接著全心投入,並找到一套衡量標準隨時進行檢測。透過這樣的方式找到人生的目標,讓自己一步一腳印朝目標前進!
本文摘自《媽媽不只是媽媽:成為媽媽仍要找到熱愛的事、保持愉快的生活節奏,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》
作者:金雅緣
Photo:Unsplash
Data:極美人vitalladys, 采實文化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