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這群人」展榮.展瑞.茵聲本月擔任了<ViVi國際中文版>雜誌封面人物,拍攝現場時,總會不由地期待會有什麼笑點出現,感覺這三個人存在,似乎就該洋溢著歡笑的氣氛,但卻意外地對拍攝工作專注及投入!
為了誕生有趣吸引人的主題,這群人以前的老師就曾經說「不能為了創作而創作」,如果創作不出東西了,就代表吸收的已不夠用,就是要透過生活的小細節去累積,例如有時只是玩或工作甚至拍雜誌,一個小畫面、一句話突然覺得有趣,就傳到群組,就會自然把點子放大,所以都會習慣默默地觀察週遭的人,記得細微的動作、模樣。展榮作為隊長立刻補充說到:「就比如剛剛攝影師的舉動,我們都記憶在腦海,下次如果扮演攝影師就知道該怎麼做了。這已是一個習慣,我們並沒有刻意要檢視別人,只是想把任何小細節都記下來而已。其實大部分的影片我們都是在攝影機前當下才討論。」有默契的弟弟展瑞:「喜劇這種東西,其實如果有固定劇本台詞,就假了,演了很多次自己都覺好無趣、疲乏,想要換想法、換台詞,而不是照本宣科、趕快收工。」
這群人也透露以前很愛檢討影片成效,真的感覺到被數字綁架,身邊很多朋友會給超多資訊,比如誰的點讚、哪個人的影片受歡迎!一直比較,反而影響了原有的思緒!其實也是不敢看!通常都是別人和我們說才知道,比如現在是第一名、得獎、上新聞,不敢看的原因是我們是網路誕生的人,必須要看到很多留言、且大家對我們的攻擊性比較強,所以很容易看到負面的東西影響自己去做正面的事,所以就都不敢看!以前對於留言很在意,每一個都回應,每一個都很在意,就無法把完整心思在工作上,影片就會不好笑→然後再被罵→又在意→影片更不好笑,於是變成惡性循環!所以現在他們很少看其它YouTuber的影片。
我們其實很在意影片成效,但絕對不是看數字及回應來評斷自己,反而是看這個作品是不是現在最喜歡的,自己喜歡、別人才會喜歡,但很多人在作品前,是擔心並期望想做別人喜歡的,於是會事半功倍,觀眾也會感受到。這八年的日子,從以前到現在學習的,就是不要被數字綁架,有時點閱數字好的,但不一定是我們心中覺得最好的,不能因為數字而評斷它,因為每個人心中好的定義不一樣,成績不好、只是共嗚少,有時反而成為永流傳的好作品。
原來三個人最大的夢想是一起拍電影,將這群人製作的作品放上大螢幕!展瑞解釋:「很多人反對我們各自發展,但就是多方位才能賺錢、才能投資自己的電影(笑)」。茵聲補充說到:「音樂作品也很重要!這次在香港遇到歌迷並不知道「這群人」,所以踏入不同領域事,就會吸引不同的群眾!」展瑞緊接著答腔:「請大家不要認為我們變了!為何要單飛當藝人!我們只是想要做更多的嘗試、挑戰自己。」
茵聲:「其實我們的火花在大學時就已經過了!」其實我們對彼此一定都會有超越朋友關係的情感,但是會分清楚現在我們就是工作上的夥伴,已經是到家人的程度,不能再逾舉其它的。我們學生時代大家認為該有的轟轟烈烈和內心的小激動都過了,就比如誰對誰或誰又對誰,我們都已經輪完了(大笑)現在的三個人就像是默契十足的好朋友,「這群人」成立已近十年,發表專以搞笑、幽默演出的影視作品,現在「這群人」頻道是台灣YouTuber訂閱人數排行榜TOP1,且遙遙領先其它人!試想若「這群人」一直持續做同一件事,反而會覺得太封閉沒有新鮮感,停留在原地!「這群人」很自在,是因為可以各自發展自己喜歡的樣子,並且相互成就、扶持,他們因為彼此而閃閃發亮!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.